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视频集锦太极研究太极史话会员风采下载专区关于我们
栏目导航
新闻搜索
热门点击
联系我们
  • 网址:www.sanyaosanbai.com
  • 邮箱:wu@tjla.cn
  • 电话:138 0527 2136
  •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西路239号 西湖花园公建A楼3楼东

  • 首页新闻中心田金龙论文  
     
    太极拳诞生前的创造历程
    来源: 点击数:6390次 更新时间:2012-10-26

    太极拳诞生前的创造历程

    田金龙[1]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扬州 225002)
    摘要:在太极拳诞生前中国武术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与武术实践背景下,探讨太极拳创造过程的历史轨迹,及其相应的技术形态。即本能技术的激情型武术——直接技术的简单型武术——变化技术的升华型武术——闪电战技术的精神修炼型武术——控制技术的整体型武术
    关键词:太极文化;武术;技术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04)01-0041-04
     
    Creating Course before Birth of Taijiquan
    TIAN Jinlong
    (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Jiangsu,China)
     
    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culture and practice of Wushu in each of the Chinese Wushu before the birth of Taijiquan,this article has made an approach of the creating course of Taijiquan ,and its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shapes,i.e.emotive-type Wushu with instinctive technique,simple-type Wushu with directive technique,sublimate-type Wushu with changeable technique,mind refining-type Wushu with lightning war technique and entirety-type Wushu with control technique
     Key words: Taijiquan; Wushu; technique
     
    远在太极拳诞生之前,中国武术已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几次技术革命的发生有它的思想文化的背景,也有武术实践的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中来探讨太极拳,就把我们的视线引导到中国武术的源头,把视野拓展到整个武术领域。由此,本文拟对太极拳创造过程的历史轨迹作一探析。

    1.本能技术的激情型武术

    龙图腾崇拜是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它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深处。作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朦胧意识,龙图腾塑造出一个生动的太极理念的形象。龙吸纳了自然界8种动物的灵性,它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免,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它们看似怪异,不合情理,然而这种敌对的力量却由于它们的相互制约而给人以矛盾的审美感受,变成了举世无双的灵性动物。龙威武雄壮而又美丽动人,它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它能架云吐雾,它能潜藏水底,能大能小,能隐能显。人们欣赏龙的形象,向往龙的精神。龙已经成为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龙的精神造就了上古时期的中国武术。
    传说蚩尤部落与其它部落战斗时,常常与对方扭抱在一起,以头盔上的角刺攻击对方,效果很励害。[i]看来这样的战斗较多的是集体混战,少有个人性的技术。战争主要依靠集体的凝聚力量和个人的本能力量。从战斗的规模来看,也是整个部落的倾巢出动,或许人们对龙的崇拜与这种集体力量和本能力量的体现有一定的关系吧。如果是这个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上古时代上演的一幕幕群龙大战的神话传说了。在那个时代,龙造就了强悍、勇武、团结向上的民族气质。
    龙的精神所造就的中国武术,还表现在以演练的形式展开的武术活动上。据载,舜帝是用“干戚舞”表演给三苗族看,折服了三苗族而取得胜利的[ii]。武术演练的方式一直流传至今,今天已经即将成为奥林匹克家族的一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武术演练是中国武术的特有形式。它是让武术进入上乘境界的重要手段。不知道当时人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认识,但是,它作为上古时期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得到武术史上的多方面的论证。抑或是因为演练时的激情迸发,更能激发人们对龙的精神的神往,抑或是当时先民们的武学认识已经到达这样的高度,但是武术的演练确实能够让人感受到龙的飞扬的神采。
    对于本能来说,搏斗是一种天生的技巧。即使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起来,如果不是分析式的研究结果,而是借助于朦胧的意象与直观的模仿,都可以看作是本能的行为。象形拳较多地含有这种成份。在一些比较成熟的拳种中,象形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份。
    本能技术建立在一种坚定的信念的基础上。通过本能训练,可以培养出极其高级的武术技术状态,可能在今天,我们都不能达到这一状态,甚至对此不能理解。但是,这种技术充满了强烈的个体色彩,不易传播与推广,除非具有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自发地形成普遍的技术与大范围的拳种群体。神灵信仰与群体混战的的文化背景与武术背景,正是滋养这种技术的沃土。龙图腾崇拜的灵性融化到中国上古时代原始武术的灵魂之中,铸造了中国武术的龙飞凤舞的先天气质。

    2.直接技术的简单型武术

    龙的精神继续发展,在文化形态上演绎出一个符号系统的文化图式,《易经》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再一次创造。如果说龙是一种精神理念,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那么,《易经》已经是这种精神走进了自然社会,从现实世界中再次探索了自然社会的理性模式。《易经》的8个符号系统,以自然界的8种景物为代表,通过它们的有序化的组构,发现了隐藏在自然界中的和谐发展的内在奥秘,揭示出宇宙万物并行不悖,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和谐共鸣的乐章。大自然由于和谐共生而变得如此的美丽,如此得富有生气。这一发现,是中国古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中国古人的骄傲。
    符号化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的最初形式,它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传说三代时期都有不同版本的《易经》的流传,《周易》是在这些版本中较为晚期的一部,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从三代开始,中国武术也开始从本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从“无法”进入到有法的创造过程。
    三代时期,战争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集体混战被组织纪律严明的车战所代替。在车战中,士卒有一定的分工,有负责驾驭马车的,有负责弓箭远射的,有负责戈矛击刺的。车战的复杂性与士卒的明确分工,要求动作的简单和整体的配合。
    在车战方式中,最终获得战争胜利的是那些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并经过严格训练的部族。传说文王曾用八卦原理与方法来训练士卒,指挥战争。
    除车战外,商周时期武术活动也已全面展开。当时有徒手搏斗,有器械搏斗,有人与人斗,有人与兽斗,还有套路演练,射箭比赛等活动。从这些武术活动的材料来看,当时已经有了比较规范化的技术动作。技术的规范化是武术发展的最初形式,因为武术技术的学习总是从直接技术层面开始的。规范化的技术形式,一方面是武术活动中长期积累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太极文化进入到符号系统思维方式时期的例证。
    商周时期的武舞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武舞也表现出一定的序列和节奏,能够有一定的固定动作,还可以配合音乐的节奏。[iii]今天看来,音乐对于动作的放松和肌肉的节奏性的运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可惜当时的武术理论我们很难见到了,不过可以想像,在龙的精神的鼓舞下,以追求自由奔放的武术境界为动力的武术创作,在音乐的节律中翩翩起舞,以进入到武术运动的激情状态,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3.变化技术的升华型武术

    当历史进入到春秋战国时代,人类思维水平进一步向前发展,符号思维系统演化出哲学问题的探讨,《易经》已成为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战国文化是中国文明最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太极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展现了它的丰富多姿的色彩,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的杰出英材,造就了无数的时代英雄。老子和孔子是这个时代中代表着两种最大的学术体系的代表人物。由于他们对于时代发展的讨论,使太极理念成为一种观念形态,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由于他们对于生活真谛的关注的角度的差别,形成了各自的理论系统。老子认为太极的精神是“道”,这样才符合自然的规律。孔子认为太极的精神是“和谐”,中庸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他们在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方式的选择的同时,也给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的分化与综合奠定了基础。
    并不仅仅因为春秋时期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武术技术世界的丰富多彩,在游侠与剑的推动下,武术技术的个性化日益突出。这一时期武术在理论上的升华,足以证明太极拳已经初具雏形。试让我们看一下庄子对剑术的描述。他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iv]这种后发先至的技术,显然是需要一定的功力才能实现的。今天我们已经明白,后发先至的功夫,全在于动作的超前和意识的超前。这种提前量的获得,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动作结构,那就是让一个力发生在另一个力的过程之中的、形如波浪般运动的两种对抗力量相互吻接的状态,也就是太极理念所描述的两种对立的力量并立运行的状态。这个思想也深入到民间武术家之中。越女对于剑的论述更加质朴,更能体现龙飞凤舞的技术风采。他这样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v]如果从技术学的角度对这一通理论作一番阐述,足以写出一篇巨幅论文。因为它已经涉及到变化技术和控制技术等高层次的武术技巧,因为它也把太极拳技术运用基本精神描述的淋漓尽致。假若越女当时看出“八门五步”的动作方法时,那么战国时期太极拳就基本成型了;假若真是那样,太极拳的创始人当推越女。

    4.闪电战技术的精神修炼型武术

    隋唐时期,西天佛教的大范围的传播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撼。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思想界对本土文化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加深了本土文化的认识。在一种追求本真的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开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禅学运动。禅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担水劈柴,饮茶吃饭,无处不流露着禅机。这种追求本真自然、深刻体悟、脚踏实地的思维方式,把中国武术引导到精神修炼的方向上。
    值得注意的是,导引、养生、静修、禅悟等身心修炼的方法与武术的结合日趋成熟,也是太极拳创造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锲机。
    身心修炼的基本原则是精神专注,镇定心神,在宁静中发现自我,开拓自我。各种修炼方法的共同结晶就是发现了人体内部蕴藏着强大的生命能量,这种能量的开发能够给人的生命存在带来全新的境界。它可以延年益寿,可以调节心情,可以获得超常的意志,可以觉悟到生命的本真。对于武术而言,以丹田为中心、结合呼吸的节律来调控四肢的运动方式的发现,以及今天被称为生物电现象的内气流动规律的发现,是这些身心修炼方法对促进武术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内省式的武术研究中,肌肉的松紧变化所带来的神奇感受,引起了武术家的普遍关注。肌肉松紧的突然变化,增强了动作的隐蔽性与力量的爆发能力,可以产生猝不及防的攻击效果,由此创造出闪电战的武术技术。
    闪电战技术使中国战将的武艺也进入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隋唐时代,已有许多战将掌握了空手入白刃、单骑闯敌营的功夫。而且战将们还有极其高超的表演水平,有时候他们的即兴表演还能给艺术家带来创作灵感。
    武术的演练水平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杜甫在观看了剑器舞后激动地写下了《剑器行》,为武术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从杜甫对剑器舞的观感来看,他首先想到的是龙的神采,于是他这样描述了剑器舞:“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这种动静缓急、上下翻飞、刚柔相济、形神统一的剑器舞不正是中国武术精神的写照吗?
    演练水平的飞速发展造就出一批又一批能舞善战的战将,这不是龙文化的熏陶创造出的激情武术的特色之处吗?
    武术演炼水平与运用技巧的出神入化,加上内修方法的突破,太极拳已经呼之欲出了。难怪有人认为南北朝时就有了太极拳,还有人认为太极拳的创始者是唐代的许宣平。这种把太极拳的历史向前推演,如果从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精神的角度来看,也是未尝不可的事情。

    5.控制技术的整体型武术

    学术思想的分化,最终导致了学术思想的统一。到宋明时期,理学家以大一统的姿态,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他们不仅融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还积极吸纳了佛家文化,并寻找到它们的内在学理的一致性。周敦颐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人物,他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当他把儒、道、释三家学术思想以一个图式联系在一起时,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震惊。就是这张图给太极拳的诞生输送了最充足的养料。
    宋明理学对太极理论的广泛讨论与总结,推动了中国武术在太极思维方式下的全面革命。由于具备了上述的武学基础,由于系统化太极式思维方式的指导,再由于宋明时期武术活跃于市民阶层给武术带来的空前繁荣,中国武术出现了一个太极拳的时代。
    我们所以说它是一个时代,是因为太极拳在那个时期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而是以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当时的中国武术界为了寻找中国武术的真谛,在不同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最有成果的是3个代表拳种,它们是形意拳、八卦掌和源起于陈家沟的太极拳。这3个拳种由于在用力系统与运用技巧系统的共同性与互补性而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内家3拳。其实,那个时期不仅仅是这3个拳种,其它的各个拳种都有向这个技术转化的倾向,比如少林拳的内部也在发生着向这个系统转化的革命。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武术已经很难做出技术上区分的界定。倒是源起于陈家沟的太极拳在向健身方向转化的同时,太极拳作为武术意义上的技术内涵已经大量的流失,它已经较多地返回到修身养性的内练方法之中。
    这个时代中武术创作的共同特征就是太极劲的技术体系与运用技巧体系。
    对于武技的考查可以从劲法系统和和技巧系统入手。劲法系统是为适应运用技巧所创造的在用力方式上进行自我修炼的内容,运用技巧则是劲法在实际运用时的各种处理方法。所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能够较好地把握武术的本质特征。
    3个拳种在劲法上的一致性可以通过对它们的基本劲法和整体劲法的考查来鉴别。形意拳把内缩与伸展二种用力方式作为基本劲法,如形意拳的《两仪歌》:“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vi]《两仪说》对鹰熊的解释是“伸之为阳(鹰势),缩之为阴(熊势),均暗合阴阳也。”[vii]八卦掌也把一伸一缩基本劲法,八卦掌的《歌经》中这样说:“此掌与人大不同,手未动兮膀先攻,未从前伸先后缩,吸足再吐力独丰。”[viii]这种一缩一伸,而且要蓄而后发的方法,正是太极拳所要实现的让一个力发生在另一个力的过程之中的用力方式。王宗岳用波浪大海的形象比喻来说明太极拳的基本劲法,太极拳中的力与力的运动就如波浪一样有节奏的此起彼伏。
    从整体配合的劲法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的一致性。形意拳通过“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来说明周身各环节的分化与整合,八卦掌以走步、转身、换掌的协调配合来实现全身的整体运动,太极拳最后界定为“八门五步”的技术方法。因此,3家拳种的一致性恰恰表现在环节的3分法,和分化后的组合方法。如果深入到拳技之中,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化与组合的方法几乎没有差别,就是两种基本劲法的交叉式联结与有序化的运动,也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用力方式。
    由于太极劲的用力方式,在运用技巧上创造出以巧妙制笨拙,以整体击散乱,以流畅攻间断,以柔和克强攻,最终达到以小力战胜大力,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化的技术系统。
    从3家技术方法的一致性可以看出,太极拳的时代已经成熟,而这个时代特征又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一个完整的太极理念进入技术化实践的时代。
    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创造力的作用下,经过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出五个层次的技术系统,终于孕育出能够代表中国武术精神的太极拳术。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献给世界武林的一份厚礼,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i]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
    [ii] 同上,4
    [iii] 同上,22
    [iv] 庄子.说剑,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50
    [v]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7
    [vi] 李天骥编.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83
    [vii] 同上
    [viii] 林燧.正宗八卦掌.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8页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太极劲两次飞跃的学理研究 下一篇: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田金龙太极拳研究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段位制邯郸太极文化学院中国太极论坛江海太极拳养生网天龙太极拳俱乐部
    联系我们 | 给我留言 | 协会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 - 2014 苏ICP备19042321号-1
    邮件:wu@tjla.cn 电话:138 0527 2136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西路239号 西湖花园公建A楼3楼东